当前位置:首页>>媒体播报
信访接待员的一天
时间:2014-11-14  作者:  新闻来源:  【字号: | |

  新华社石家庄11月13日电题:信访接待员的一天

  新华社记者方栋、王昆

  早上不到7:30,王君来就蹬上他的旧自行车出发了。

  路上,一身笔挺的检察官制服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。这条上班线路已经走了多年,但连他自己也无法预测,今天在门口“迎接”他的会是200人的上访队伍还是那些数年来“坚持不懈”找他“唠嗑”的老熟人。

  刚过46岁生日的王君来是一名“资深”信访接待员,在石家庄市新华区检察院工作。与人们熟悉的检察官形象不同,王君来履行职责的主要阵地就在单位门口20多平方米的接待室中,迎接那些为维护自身权益而来的上访群众。

  打上一壶热水,调开空调暖风,再整理好接待室卫生,王君来的工作就开始了:聆听群众诉求、记录案件信息、形成处理意见、上报协调解决,每一步流程都有详细规定。

  在20年的接访工作中,他累计接待上访群众上万人次,遭遇的突发事件数不胜数。曾经,200多人的上访队伍将小小的接待室团团围住,相邻的马路也堵个水泄不通。

  上访者对“见领导”的执着表明,封建“人治”思想依然在作祟。虽然我国法律体系已基本完备,但是群众“信访不信法”的现象仍然存在。

  王君来说:“群众觉得领导级别越高越管用,案件就越受重视。有时上访群众不愿和我们谈,只要求见领导。”他不否认“领导批示”在某些事件上的分量,但是更希望群众能够依法维权。

  有群众曾向王君来举报村中非法占地问题。经查,土地局执法人员果真受贿。举报人曾对王君来说,原先对问题的解决并不抱希望,担心官官相护,导致案件最终不了了之,但这次才知道“你们单位敢动真格儿的”。

  临近中午,上访群众还没有要走的意思。王君来拿起同事帮忙带的馒头,和上访者一人一个,就着咸菜当午餐。

  20年前,王君来以专业第一名的身份被检察院录取,并服从组织安排,调到接访岗位,工作至今。

  王君来的母亲年老需要照顾,妻子已下岗多年,儿子刚升入高三。“人到中年明显感觉到方方面面的压力,家里的事情,单位的事情。”他苦笑着说。但这并不影响他把大量工作和生活的时间投入到接待来访群众上。

  由于除了接访外还有其他工作,王君来将自己手机号码贴在门外,方便和上访者随时联系。他的手机一天24小时响不停,在凌晨两点也会有电话打来,一个电话经常打到手机没电。但王君来认为,这是信任的体现,自己应尽力帮助上访者,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。

  下班时间已过,但王君来还在整理材料。他对记者说,工作中的突出感受是,现在上访群众的证据意识和维权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,不管受理与否都要求单位的书面答复。

  “现在上访人表达诉求越来越理性。手写的材料越来越少,电子版的材料越来越多,带着律师来的也越来越多。”王君来说,“来访人掌握的法律依据甚至比我还全。”

  不仅如此,群众对国家的形势变化也越来越关注。常来的“老人”都对他说:“现在四中全会都结束了,我这个案子你们可得快点。”

  刚刚落下帷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,其中提出“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,加强宪法实施”。

  王君来说,申诉、控告和检举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,如果基层接访人员把自己的职责上升到宪法的高度,工作中就更不会不耐烦,把自己放到被监督的位置上,工作就很好开展。

  晚7点的石家庄,很多人已经回到了温暖的家中,但王君来还在整理材料、查阅案件。他已然习惯,而且这样的生活还将继续。(完)

石检微博
12309
控申举报
随手拍监督平台
检察扶贫项目公示平台
检察长信箱
 
石家庄市人民检察院
地址:石家庄市新石北路360号  电话:0311-87119876
技术支持:正义网    工信部ICP备案号:京ICP备10217144号-1
本网网页设计、图标、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或建立镜像,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。